国内关注新闻:东西问丨霍政欣:文物“国际主义”,能成为阻挡文物回归的“挡箭牌”吗?(4)
记者:采集侠 时间:2021-12-04 00:21 来源:网络整理
2017年11月,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在西安正式发布,该平台将为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和规范文物市场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为加强国际联合执法和追索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为民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多元渠道。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 摄
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大多为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与中国共同面临流失文物追索的繁重任务,中国可以联合有文物追索需求的沿线国,尝试合作建立文物返还领域的政府间论坛、会议或国际组织,主导制定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改变文物流出国追索文物各自为战的状态,改变该领域国际规则长期由西方文物市场国把控的局面。(完)
受访者简介:
霍政欣,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观察员、国际比较法学会联席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霍政欣教授对跨国文物追索有深入研究,在本领域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十篇中英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等科研项目数十项。2014年承担《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的起草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霍政欣教授还参与1970年公约的改革谈判和多件重要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在本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