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东西问丨霍政欣:文物“国际主义”,能成为阻挡文物回归的“挡箭牌”吗?(3)
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2019年11月,何鸿燊先生决定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中国国家文物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献礼。马首今后将回归原属地,由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捐赠仪式后,马首铜像(右三)与其他六尊兽首铜像聚首京城,在国博“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上共同向观众展出。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中国机构或个人参与流失文物拍卖还会产生其他消极后果。拍卖价飙升会助长文物盗掘与走私之风,进一步加重文物流失;国有机构参与拍卖,会令人产生中国政府已对非法流失文物现状的合法性予以认可的印象,非常不利于今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
中新社记者:流失海外的很多文物分布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文物的“国际主义”是当前西方文物国拒绝返还流失文物所共同持有的理念。您如何看待文物的“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之争?
霍政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文物流出国积极向西方文物市场国追索流失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文物市场国尤其是欧美主要文物市场国则以所谓文物“国际主义”为理由,抵抗文物流出国追索要求。
西方多家著名博物馆联手发布的《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即为典型例证。《宣言》提出,文物因而构成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不能由某个国家或民族独享;由环球博物馆继续持有、展览、收藏这些文化财产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国际法学界与主要国际组织均对《宣言》提出批评,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文物流出国更明确表示反对。
首先,所谓“环球博物馆”并不是真正国际性或全球性的,因为其不是以全球性方式来运作管理,并对全球负责。有学者指出,博物馆的“环球主义”(universalism)是虚伪的,无异于披着国际主义的遮羞布。
第二,早期被劫掠的文物虽是在与当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被欧美博物馆获得,但不能证明其合法性。对历史上劫掠、破坏文物的行为予以漠视甚至合法化,必然会对文化财产跨国非法贸易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第三,随着绝大多数文物流出国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文物如能被返还给其原属国,不仅不会受到破坏,还会增进公众对其所载负的文明与历史的了解和对其本身的鉴赏。
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文物局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300余批次、15万余件回归文物情况,精心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这是中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图为观众参观从美国追索的王处直墓浮雕石刻。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总之,所谓文物“国际主义”无法掩盖文化财产与生俱来的民族性,亦无法为世界上的一些大博物馆拒绝返还被劫掠的文化财产提供正当依据。
中新社记者:未来,中国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方面如何继续贡献中国智慧?
霍政欣: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追索流失文物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随着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近年来中国已兼具文物市场大国与文物资源大国的身份,未来应更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参与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法规则的修改和完善,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挥更大协调作用,促进本领域国际法秩序向着更有利于文物返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