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投资新闻:央行重磅报告: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手段,保持政策连续性
(观察者网讯)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在全球宏观政策中保持领先态势。
在回应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时,央行指出,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
在报告中,央行也提到房地产调控问题。报告指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下一阶段,央行将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央行官网截图
中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央行报告提到,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第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 7.9%,两年平均增长5.5%,较第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中长期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第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4至6月涨幅分别为0.9%、1.3%和1.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随着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跌幅扩大,上半年下降19.3%。由于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前期受抑制的服务需求持续恢复,非食品价格涨幅回升,上半年同比上涨0.7%。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季度扩大4个百分点,4至6月涨幅分别为6.8%、9.0%和8.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同比上涨7.1%,涨幅比第一季度高4.3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累计同比上涨5.7%,涨幅比一季度扩大2.5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2021年第二季度,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低基数等因素影响,PPI涨幅有所扩大。对此宜客观、历史看待。一方面,这是去年低基数上的高读数,对此可以用去年、今年和明年连续三年的整体视角来观察 PPI 的变化;另一方面,PPI本身波动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总体看,我国PPI走高大概率是阶段性的,短期内可能维持相对高位,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未来PPI有望趋于回落。
“中长期看,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会抑制通胀,碳排放成本显性化会一定程度推升物价,相互对冲,整体上有利于稳定物价。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去年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国内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有利于物价走势未来保持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央行称。
报告截图
市场有观点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长期货币超发但并未出现通胀,说明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失灵,因此把央行通过资产购买扩张货币,作为既可以刺激经济又不会带来通胀的“灵丹妙药”。
对此,央行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后两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区别,正确认识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
财经投资精选: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同意邹加怡(财政部副部长)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不再担任货币政策...
[摘要]银行不能通过此工具实现出表,信用风险仍由银行承担,央行只对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提供支持,不承担信用风险,而且银行换入的央票不能自动从人民银行获得基础货币,并非中国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