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不补课≠不学习 北京“双减”政策如何从落地走向纵深(2)
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初,迅速斩掉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制造焦虑而产生的巨大培训需求,是政策落地的关键。随着政策向纵深方向发展,“双减”政策的最终落实在于学校教育质量能否真正提升,李奕说,“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中央的“双减”政策特别强调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也在前不久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课后服务确实基本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2.2%。
“实事求是讲,经过一学期的整体推进,我们能够把课后服务的课程开起来,但距离真正符合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很大提升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努力和完善的空间。”李奕说,在新的学期,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生成长特点、家长的焦虑和期待进行详细地分析研判,确保每一名学生有更强的获得感,特别是学业辅导方面。
学生减负≠教师增负 教师要强起来
让作业更有质量、让课堂更高效、让课后服务更有针对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完成。在“双减”政策刚落地时,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教师的负担却重了起来。
“在第一学期‘双减’政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确实更加辛苦了,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李奕说,不仅是因为增加了课后服务,更因为按照“双减”背后“提质”的要求,教师留作业的水平和命制试题的质量都要提升,这种情况下,教师备课时要下更多功夫,不能再简单地“吃老本”了。
“但教师不应该一直这样辛苦下去。”李奕说,通过逐步优化学校治理方式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式提升等,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而不是单纯的加班拼体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北京的学校正在进行各种尝试,如更加合理地搭配教师人力资源,设置副班主任,在课后服务中打破班级、年级界线进行统筹管理,实施教师弹性工作制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时长压力。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形象地说,学校和教师也要‘节能减排’。”李奕说,教师“节能减排”减少的是重复的作业、冗余的考试和低效的课堂,“如果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努力引导各学科组把这些压缩下去,那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就能在同步减少的过程中同时提高效率。”
去年,北京在两个区进行了教师交流轮岗的试点,而新学期,北京又有6个区加入到了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试点中。“新一轮的交流轮岗试点最大的特点是按需轮岗,如果有需要那就轮,如果没有需要,可能理论上存在着不用轮的这种情况,并没有‘一刀切’地设定教师轮岗的数量和比例,实际上各区交流轮岗的数量和比例还是很大的。”李奕说。
通过上学期的运行,教师轮出的学校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质量塌方”,参与交流轮岗的几千名教师都有丰富的收获和体验,学生的获得感也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密云区一名会舞蹈的音乐教师参与轮岗后,在学校创设舞蹈课堂,丰富学校的课后服务供给,用舞蹈撬动了山区孩子的全面发展。
“学生特别喜欢,所以教师流动起来的不是那个‘高级’或‘特级’的头衔,而是给孩子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李奕说,在新的学期里,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强起来。这不仅要靠每一名教师自身,更要靠每名教师背后的团队,比如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在团队作战的保障下,再通过交流轮岗等多种措施最终带来“共同富裕”的效果,而不再像以前“线性的单一扶贫”。
“双减”政策,“减”只是措施和手段,“‘减’字的背后是‘提’,是‘增’。”李奕说,“提”的是教育教学的质量,“增”的是孩子的实际获得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的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编辑:孙静波】
国内关注精选:
校长说 让假期真正回归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 陈国荣 “双减”政策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回归,应该是学校...
“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