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不补课≠不学习 北京“双减”政策如何从落地走向纵深
北京“双减”政策如何从落地走向纵深
——专访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
全国大部分地方的中小学已开学,这是“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的第二个学期。
通过上个学期“双减”政策的系统落实,不少中小学生从重复、繁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不过,这并不是“双减”的最终目标,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关键,有“破”更要有“立”。学生没了课外培训的“加餐”后,学校教育这道“正餐”的“营养”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这是一道摆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面前的必答题。
“双减”正从落地走向纵深。作为“双减”政策首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北京正在进行哪些尝试?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
不补课≠不学习 学校和家长要担起教育责任
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很多中小学生是轻松快乐的,但一些家长却在发愁。
“以前一个寒假,孩子总有7-10天是有课外班的,只要看着孩子坐在教室里心里就挺踏实,现在不补课了,真的能行吗?”北京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说。
“寒假真的不能补课了。”李奕说。
中央“双减”政策明确提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但是不补课并不意味着不学习了。”李奕说。
部分家长的焦虑来源于此:把补课和学习完全等同起来,当不能再补课时,家长就认为孩子不能学习了,便焦虑起来。不过,假期的学习与学期中的学习不一样。李奕说,最大的差别就是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性,“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跟孩子进行更好的设计”。
通过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和灵活多样的假期作业,把学科学习的内容融于其中,可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或适当拓展;也要把非学科学习的内容设计进去,比如阅读、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开阔眼界等。
这给家长提出了新课题,并且对家长的考验并不仅局限在假期。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中小学生的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显著减少,孩子回家后的时间多了出来。如何利用好孩子的这段时间,教师和家长要共同担起责任。
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家长不仅应意识到自己应负有的责任,也应提高自己“家庭教育供给”的设计能力。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能有意识、主动地按照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养育,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特别是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飞速增长,“一些家长不再关注自己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关注‘别人家孩子’在干什么,这种比拼的结果是,‘别人家孩子’报了5个班,那就努力给自家孩子报6个。”李奕说。
要想做好“双减”之后的家庭教育,家长要回到“初心”,“把孩子放在正中央,认真分析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是真正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李奕说。
减负≠放水 学校要提升教育质量
“双减”之后的学校教育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
“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一些北京家长群里流传着“考试‘难出天际’”的说法,其中有一道流传甚广的考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比赛将在北京赛区的国家游泳中心进行。赛场设4条长方形赛道,每条赛道长约是46米,宽是5米,周围用黑色海绵条围起。每条赛道需要多长的海绵条?
“猛地一看这种题感觉有点难,是因为置换了新的情境和素材,而非僵化地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李奕说,实际上这是“双减”之后教育教学和学习、考试的方向。
再比如考古诗、文言文,以前最传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背、默写原文,但以古喻今、理解内涵是高质量学习的标志,“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当前需要改变的问题。”李奕说。要把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上去,首先要把那些重复机械的内容减下来。未来国家发展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合格建设者,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真问题。
“双减”之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带来这样的信号:“减负”不等同于“简单”,更不等同于“放水”。
国内关注精选:
校长说 让假期真正回归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 陈国荣 “双减”政策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回归,应该是学校...
“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