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有条件允许合法代孕,取缔代孕黑市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将提交建议,呼吁“有条件允许合法代孕”“打击非法代孕”“取缔代孕黑市”。
朱列玉 图自广州市律师协会网站
“近年来,从代孕妈妈遭客户退单,到某明星找海外代孕的传闻引爆互联网,代孕话题频繁引起社会关注,对代孕的规制需要重新审视。”朱列玉代表在建议中说。
建议:有条件地允许合法代孕、规范代孕行为
代孕是指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即代孕母亲)借助现代医疗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为他人(委托方)完成妊娠、分娩的行为。
朱列玉的建议指出,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报告,世界范围内不孕不育率高达15%-20%,中国不孕夫妇约1500万对。其中,我国不孕不育的人数占适育人数的10%到12%,大约有4000万到5000万人群面临无法生育的境遇。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有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对失独家庭来说,养老问题仍是一个沉重话题。有条件允许代孕,可以给有生育需要的特殊家庭带来希望。
建议指出,不孕夫妇通过妊娠型代孕方式进行后代的孕育,是行使生育权的体现,法律可以进行适当保护。在妊娠型代孕的模式下,代孕子女的遗传基因均来自于委托夫妻双方,代孕子女与委托夫妻间存在自然血亲关系,具有伦理上和道德上的正当性。
建议指出,目前我国对代孕行为采取一律禁止的态度,但对代孕行为的打击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媒体上有关商业性代孕的新闻仍时有报道,各种代孕中介也在法律的边缘破土而出。由于缺少相关法律的规制,地下化的商业代孕引起的法律纠纷,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建议指出,在有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规制且不被滥用的前提之下,代孕行为如没有侵入他人的权利领地,并得到委托方与受托方双方自由意志的认可,不宜对其一禁了之。有条件地允许合法代孕,平衡代孕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代孕行为可以兼顾有生育需要的特殊家庭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议:明确代孕行为中各方的法律责任
建议指出,应明确代孕行为中各方的法律责任。
朱列玉建议,首先,明确代孕亲子关系的法律责任。符合允许代孕的特殊情况、以代孕方式出生的孩子在法律上应以遗传学为基础,认定其为代孕委托方父母的合法婚生子女。建议在允许有条件代孕的情况下建立专门制度,规范合法代孕亲子关系的认定程序。
其次,建议明确代孕手术机构的资质及责任。实践中,一些代孕机构有滥用供卵或供精之嫌,且医疗技术和医疗环境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如允许有条件的合法代孕,在现阶段,可以设定较高的代孕机构实施标准,如规定仅国有三甲及以上医疗机构有权实施代孕手术,以更好规范代孕行为,保障代孕母亲的生命健康。
最后,建议明确代孕监管机构的责任。如对代孕行为采取许可证管理,监管部门可以采用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代孕行为进行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事前对代孕委托方进行资格审查和对代孕协议进行行政审批,确保代孕委托方符合确无生育能力、确有生育需要及确有抚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审查代孕协议是否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作出,代孕母亲的身体状况是否符合生育条件。代孕协议须被专门行政机关批准并予以登记后才可发生法律效力。这可以更好地把握代孕协议的内容,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当代孕母亲生下代孕子女后,代孕方及委托方应凭代孕协议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户口登记。此时,行政机关得以在事后介入代孕协议之中,确认亲子关系,保护子女的利益。委托方应获得行政机关代孕的事先许可方能寻求实施代孕,对于可以正常怀孕而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生育者,管理部门不予发放代孕许可证。
建议还指出,应明确卫生行政部门打击非法代孕的行政职能。同时,对现行刑法作出司法解释,明确非法代孕参与者的刑事责任。
(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国内关注精选:
1月25日,民政部举行2022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会上,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伟介绍,2021年以来,民政部组织开发建设了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对各类低收入人口...
22日,2022年春运迎来开启后第一个周末。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好管内11趟公益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就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能,从严惩治开设赌场犯罪工作情况...
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4.98万个,比2019年减少8.93%;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19.69万个,比2019年减少20.38%。举办科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1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一、去年工作回顾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 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
3月11日,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今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这次两会承载了哪些特殊意义?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时政新闻眼》为您解...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砥砺奋进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 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张晓松、朱基钗、邹伟 2021年的春天,“两个一百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