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为政治局上课的教授如何建言“军民融合”(2)
在3月新鲜出炉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中,人们看到了国家对于军民融合主要领域、行业、区域的基础规划与重点部署。对此,姜委员用一个“6+6”的格局予以解读。
“第一个6,就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六个体系,包括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姜委员接着说,“第二个6,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主要是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技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这六大产业。”
细心的人或许已经发现,在2018全国两会的新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许多来自这“6+6”相关领域或产业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军工、科研还是民企等等,都带来了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提案与建言。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开始重点聚焦上述六大领域和六种新兴产业,加速“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转移转化与融合发展,通过行业、领域、区域的试点示范,带动军民融合从初步向深入过渡的整体破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抓实干,紧抓快干,不断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图为习总书记在视察调研中听取民企科技人员介绍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情况。
破解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瓶颈,从“利益”“需求”“市场”三方面入手
在对多位相关领域代表和委员的采访过程中,当谈及目前军民融合面临的瓶颈与困惑时,“藩篱难破”“动力不足”“机制缺位”,是他们用到的词汇。对此,姜委员表示,当前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确实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改革破解。
一是利益格局。“军民融合涉及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军民分离的界限,背后实际上有一个最深层的东西,就是既定的利益格局。如果这个军民分离的二元体制结构背后的利益格局不打破、不触动的话,要谋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不可能的。”姜委员说,“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主席说的——‘破坚冰、动奶酪’,在改革建立相关体制机制的同时,完成一些利益结构的调整。”
二是需求分析。姜委员指出:“现在有些地方和领域的军民融合之所以还没能向深度发展,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全面清晰准确的军民融合需求,军对民的需求,民对军的需求,这种双向需求,都存在着比较模糊的情况。”由于需求不明确,军民融合的任务和路径也就难以确定。“这样军民融合往往就容易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中,难以成为一种变革现实的巨大物质力量。”姜委员说。
三是市场机制。“军民融合,本质上是调动各个相关主体,让他们的资源和利益能够兼容的这么一个过程。只有让有关主体在其中不吃亏,甚至还能盈利,融合发展才有内在驱动力。”姜委员说,“这就要求在坚持国家主导的前提下很好地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采取市场运作、利益驱动的方式来构建相应的融合机制,这样我们的军民融合才能够行稳致远。”
澄清歪曲解读与认识误区,释放国防建设拉抬民用经济巨大效能
面对中国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前景,西方一些媒体又打起了歪曲解读的主意,诬蔑中国走军民融合道路是为了搞军备竞赛,借此鼓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内部,对于军民融合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担心军民融合会导致军工复合体侵占民用经济资源、绑架国家安全战略决策等等。对此,姜委员也进行了分析与驳斥。
“中国的军民融合本质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统筹的一个过程。”姜委员表示,“它所追寻的是用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让资源在国家的安全系统和发展系统之间充分涌动,实现最终效益的最大化,这完全不同于历史上日本等国走的那种穷兵黩武的道路。”从本质上来讲,军民融合在各个领域打破军民两套资源系统分割,最大限度实现兼容,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用姜委员的话说,“它能够集两方面之力,来打造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引擎和国防安全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