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中国无人机飞行员:三十年空军王牌 曾放弃数万月薪
军用大型无人机,是现代战争中的新型作战力量。
据央视新闻29日报道,央视新闻《面对面》专访目前我国最顶尖的无人机飞行员之一李浩,讲述我国军用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和他自己的飞行梦。
中国军用无人机:某些领域已超国际水平
无人机的飞行训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飞行完全不同,它的操作系统包括飞机、地面控制站和综合保障系统。这一天,在指挥方舱下达指挥命令的是李浩,目前,他是我国最顶尖的无人机飞行员之一。
军用大型无人机,是现代战争中的新型作战力量。无人机升空后,飞行员必须时刻紧盯着各种数据仔细操作,尽管他们是坐在室内完成作战任务的,但他们的操控设备与有人机相似,每天的工作量也和有人机基本相同。
李浩:这几年我们的无人机事业发展非常快,跟国际水平差距不是很大,甚至某些领域还能赶上或者超过。
无人机属于遥控武器,和有人飞机比,具有使用方便,对作战环境要求低,战场生存能力较强的特点。
李浩:我们这型飞机可以执行好多任务,不光侦察还要有打击任务,包括斩首行动,定点清除等等。
记者:从有人机飞行员,到无人机操作团队,会有多大的区别?最大的难点在哪儿?
李浩:有人机有驾驶感,人坐在座舱里面看外面,眼睛马上能反射,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应该怎么操作,都更直观。无人机不直观,它通过链路传输——我给它一个指令,要发到这个链路上,通过链路传到飞机上,然后飞机改变它的状态,改变以后,状态如何,数据再传回来,再传到飞行员的眼睛上,飞行员再通过这个数据判断状态……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除了火力打击之外,无人机在在目标区上空长时间游弋,搜索和控制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指挥方舱里,李浩的操作必须要聚精会神。
记者:靠链路这种电子数据传输的方式来控制无人机,就存在一个延迟问题,怎么能保证精确性和预知判断?
李浩:一个动作要柔和,第二个量要适当,第三个注意力要分配。有人机一拉杆,飞机状态就变了,我们现在一拉杆它可能不变,接着第二次再操作,就有可能产生叠加量,引起飞机的震荡。
记者:所以跟过去的习惯完全不同?
李浩:不一样。另外还要有情景想象意识,飞到哪一点,什么样的动作,实景什么样,都要想象我在飞机上。
30年王牌飞行员:停飞前放弃数万月薪转型无人机
李浩今年54岁,在飞无人机之前,他是一名有着30年飞行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18岁时,经过招飞,李浩加入人民空军,几年后,他从航空大学毕业,分配到航空兵部队,先后飞过歼-5、歼-6、歼-7、歼-8等6种机型。
战斗机飞行员要在48岁时停飞。2010年,身为空军“王牌师”空一师的飞行尖子,李浩安全飞行3000多小时,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表面上看,李浩日后的生活和其他老飞行员没什么不同,但停飞的日子一天天近了,他却迟迟没有动作,已经有民航公司为他开出了每月数万元的薪水,李浩仍然举棋不定。
李浩:我性格比较倔强,飞行这个事业干了一辈子,从18岁开始接触,好多战友都被淘汰了,甚至还有好多牺牲的。我每一关都过来,一直飞到最后,这种感情特别难以割舍。有人机飞到最后了,我就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
记者:那时候也有一些犹豫和彷徨?
李浩:是的。当时我还跟领导说,和飞行工作相关的,包括航空调度都行。我还想在部队继续留下干,等干到55岁再退休。没想到这时,空军招收第一批无人机飞行员,所以当时我就赶紧报名了。
当时,美国、以色列等国的无人机,已在多场局部战争和任务中大展身手,展示出高度的成熟可靠性,并在作战理论和样式上取得突破。形势逼迫着中国的无人机训练也必须尽快起步,我国的无人机部队组建初期,一切都处在不确定中,李浩跟着部队转战大江南北,驻地和归属更是几经调整,最终来到了西北的大漠深处。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一字之差,随之而来的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知识结构的重塑。转型关键在于换脑,从空中转到地面、从座舱转到方舱、从舵杆转到键盘,一道道无形的坎儿,摆在李浩面前,挑战着这位年近五旬的老飞行员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