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当年用算盘算潜艇数据
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停靠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去年10月15日,它在游弋大洋40多年后服役;但它的总设计师,仍在“退役”之中。
7月4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团体公司某钻研所,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了黄旭华。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身材状况只容许他每天工作半天,黄旭华觉得工夫不够用,每个工作日上午8时30分会准时出如今办公室,整顿过去数十年积攒的材料。这位“志探龙宫”一辈子的“痴翁”,要把本人终身的钻研成果留给下一代。
93岁的黄旭华,戴着运入手环,思绪明晰,记忆力惊人。听他讲述本人的故事,就像在看一部传记电影。为研制国之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看似石破天惊,却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气。
黄旭华,广东汕尾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2013感动中国十小人物(图片来自楚天都市报)
从没见过核潜艇的他,34岁便担纲总设计师
1954年,寰球第一艘核潜艇——美国“鹦鹉螺号”初次试航。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上水。
1958年,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黄旭华,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被选中加入钻研。
之后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毛主席说出了让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进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到一个月,黄旭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会集到了那个寄予着他们现实的荒山半岛。“中国核潜艇齐全是白手起家。”黄旭华回想:“最大的艰巨是没有人才。假设咱们的钻研人员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容貌,兴许会大大延长研制过程。”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造型是水滴型,由于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固性好。美国在研制中审慎地抉择了三步走。咱们是也分三步走,还是三步并作一步?研制队伍发生强烈争执。3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毅然抉择了后者,“工夫紧迫,咱们只能少走弯路。”
没有犹疑徘徊,黄旭华率领大家经过大量计算和重复论证,仅用三个月就提出了五个艇型计划,然后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这仅仅是末尾。核潜艇技术简单,配套系统和设施成千上万,其中最为要害的是核能源安装、水下通信、发射安装等七项严重技术。“咱们别无抉择,只能探索着一步一步往前闯。咱们有的,只是不可动摇的信念!”他说。
现在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的“长征一号”核潜艇,即091型攻击型核潜艇首艇
算盘是次要计算工具,土法造出“长征一号”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行进”牌算盘。在没有古代化计算手腕的年代,这把算盘曾随同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
“研制核潜艇的许多要害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进去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他和同事们经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出现不同后果就重新再算,直到后果分歧。为了一个数据,“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常常一响就是一整夜。
中船重工团体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曾于1988年追随黄旭华参与核潜艇深潜实验。他对用算盘计算核潜艇数据感到不可思议:“这可不是简略的加减乘除,而是要使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简单和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模型。”
但在一穷二白的当时,黄旭华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处理了许多尖端技术成绩。
他们就像大海捞针普通,从国外的旧事报道中收集无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谁也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不敢一定拼进去的设计图能否靠谱。一次偶然的时机,有人从国外弄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大喜过望:“咱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咱们推演出的设计图根本分歧。大家快乐坏了!”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上水。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一万年,也没有一千年、一百年,只用了十年,咱们就建造出了本人的核潜艇!”
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役序列。至此,中国成为第五个领有核潜艇的国家。
“长征一号”核潜艇上水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