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新疆边防战士巡逻遭狼群包围 不停拉枪栓与之对峙
人民日报6月18日6版报道,5月,记者采访守卫世界最高国门红其拉甫口岸的边防连战士,红其拉甫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常年担负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最高巡逻点海拔超过5800米。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寒冷缺氧等严酷条件下,边防连战士以热血和信仰守卫国门,忠于祖国,忠于界碑。
骑着牦牛巡逻
向西!向西!向西!
从新疆喀什机场驱车一路奔西400多公里,碾过雪山冻土,翻越冰峰达坂,红其拉甫就在眼前了。
这是一个艰险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这里有千里冰峰、万年积雪,巍峨的帕米尔高原;这里有丝绸古道、血色峡谷,苍凉的西部边关;这里有云端国门、雪山哨卡,可爱的戍边官兵。
红其拉甫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常年担负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最高巡逻点海拔超过5800米。他们还守卫着世界上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口岸。
冰峰、雪谷、国门、界碑、青春……驻守在这里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将热血洒在风雪弥漫的巡逻路上,将青春站成祖国边境线上庄严的界碑,在帕米尔高原上续写着一曲当代军人的青春之歌。
高原缺氧 但从不缺精神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6%,风力常年都在七八级以上,年平均温度3.3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43摄氏度,寒季长达8个月。
官兵在海拔4733米的红其拉甫达坂执勤 姬文志摄
走在红其拉甫的大地,每一次呼吸都会提醒你生命的重要。在这里生活、工作,需要的不只是生存能力,还需要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来支撑。
红其拉甫是一个令弱者望而生畏的地方,也是强者精神生长的沃土——
上世纪50年代,连队老一辈戍边人以“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根木棍搭地窝,储冰融雪当水喝”的豪迈气概,在帕米尔高原扎下了根。数十年来,一代代戍边人听党话、跟党走,忠诚卫国、戍守边关的信仰始终坚如磐石。
那年寒冬,排长何玉带领3名战士前往边境执行任务,返回时被暴风雪围困。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只看到4座无言的“冰雕”,怀抱钢枪,向着连队方向保持前进的姿势。
那年初秋,时任连长杨波在山崖上探路时,不慎跌下悬崖,所幸被一块突出的巨石挡住,当场昏迷。战友背着他往山下送,颠簸中醒来的杨波问的第一句话是:“到点位了没有?”得知正在送他下山,他挣扎着从战友的背上下来,带领大家向山顶的点位爬去。
在点位界碑前,杨波用毛笔和颜料为界碑描红。那时,战友们脱帽敬礼,齐声唱起连歌:“红其拉甫很高很高,红其拉甫很远很远,我们这个地方叫边关,界碑树在云里面……”雄浑的连歌在冰峰雪谷久久回荡,成为官兵们永恒的记忆。
“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因高原反应而头痛欲裂,记者鼻子里插着氧气吸管,聆听边防连官兵讲述戍守边关的故事依然心潮澎湃。年轻的官兵言语朴素,不善抒情,却让记者屡屡动容抹泪。
身处边关 紧绷战备之弦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置身连队,记者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登上红其拉甫哨所,记者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有人做过测算,人徒步行走相当于平地负重30公斤,训练强度难度可想而知。
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成为连队降低训练标准的借口。尽管官兵不时地提醒记者走路要慢些,而上了训练场,他们个个像小老虎,敢打硬拼。官兵们在一次次极限挑战中,练就了“守得住、打得赢”的过硬本领。
今年5月底,人民日报记者(左二)跟随执勤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分队官兵采访。图为执勤间隙,记者与官兵们交流 岳小平摄
“海拔再高高不过使命,生命有禁区备战无盲区”“不仅要守得住,更要打得赢”……“身处边防,使命重大,坚持战斗力标准,就要按照习主席的要求,‘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连长杨映伟说,“我们就是祖国的眼睛,什么时候都要睁得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