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空间站生活忙碌又精彩 神舟十三航天员太空旅程过半(2)
在空间站生活期间,难免会产生大量的垃圾。3位航天员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分类,食品包装袋要放到专门的大袋子里,湿垃圾也会另外回收。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如果乱扔垃圾,悬浮在空中的食物残渣或水珠一旦被航天员吸入肺中,就会造成窒息甚至危及生命。空间站上的垃圾可能需要一年才能运回地面,为了防止滋生细菌污染整个空间站,垃圾处理非常严格。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可以抽真空压缩以减小体积,这样才能存储更多垃圾,方便进一步处理。
除了空间站生活环境清洁,“太空长差”也使得航天员不得不打理个人形象,理个发或者刮个胡子。前不久,神舟十三号3位航天员互相设计了新发型,完成了太空理发。尽管理发过程非常顺利,但实际上也有一定风险。对于要理发的航天员来说,要把身体固定好,以防飘起来,免得被理发工具“误伤”。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碎头发和理发用水变成的小水珠,如果不及时收集清理,可能会掉落在一些精密仪器的缝隙中导致故障,对空间站造成损伤,也可能被航天员不小心吸入体内,危及生命。因此航天员还用到了一款特殊的理发装置——吸尘式理发器,最终完成了“太空理发”这件“小事”。
日常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们可以看书、听歌、追剧,也可以和家人打电话。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有时候会和家人们视频通话,在繁忙的太空工作之余享受亲子时光、温馨时刻。
百天驻留、太空科普、太空跨年……写下中国航天多个新纪录
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只要有梦想、只要去奋斗,就一定会心想事成
第一次执行6个月“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也第一次赶上了在太空跨年,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新纪录。
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一天看16次日出日落。2022年第一天,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和地球上的人们一起迎接了“新年曙光”。
新年第一天,3位航天员一早就开始忙碌,在完成常规医学检查和表面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采样后,忙到12点半才开始吃午餐。短暂的午休后,3位航天员离开睡眠舱,开始进行体能训练,王亚平主要使用跑步机进行有氧运动,叶光富则是充分利用弹力带来锻炼力量。翟志刚的锻炼最有意思,看上去动作幅度不大,但实际上整个人都是在静态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利用太空失重环境和空间资源开展太空科普,既是航天员的科学任务,同时也是他们传递梦想的举动。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就在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在“天宫课堂”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约6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们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神奇物理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新年第一天下午,航天员们和地球上的年轻人天地互动,结合自身飞天感受,以“梦想”“奋斗”为关键词实时交流,还送出了来自“天宫”的新年寄语。同时,空间站上还首次举办了“太空画展”,航天员们现场展示和介绍20余幅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创作的太空主题绘画作品。火箭、飞船、空间站,以及神奇的太空生活……孩子们把对浩瀚太空的无限遐想和美妙憧憬在画纸上呈现出来。航天员一一介绍时,身处太空的他们也不禁为孩子们对浩瀚宇宙的无限憧憬所感动。
半年太空之旅过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们已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航天的新纪录。
1月15日,王亚平在太空工作累计超过了100天,成为中国首位在轨超100天的女航天员。
“2021年对载人航天工程全线来讲是收获满满、硕果累累的一年,5次飞行任务连战连捷,空间站建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人首次入驻自己的‘太空家园’,历史在辛勤的奋斗者手中不断刷新纪录。对此,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只要有梦想、只要去奋斗,就一定会心想事成。”王亚平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本报记者 余建斌
【编辑:叶攀】
国内关注精选: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载人航天”1月5日消息,元旦佳节,当千家万户团聚喜迎新年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单位科研人员仍坚守着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
(观察者网 讯) 迎来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还要多久? 据央视网10月6日消息,目前我国空间站各舱段研制进展顺利。2022年前后,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 为此,未来两年将进行11次...
北京时间6月12日,一则重磅消息从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外空委第62届会议传出: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空间科学实验国际合作项目入选结果正式发布,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