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我们为何而死?”——纪念“左联五烈士”舞台剧《浪潮》震撼试演(2)
故事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表现,“让当时的青年来感染现在的青年”,情感是用剧中人物的故事来唤起年轻人的共情,让年轻观众感动,让当下的年轻人去体会和理解剧中人物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在献礼片频出的今年,对于舞台剧能否脱颖而出,何念看得很开,他相信艺术创作者只要扎根创作、真诚地去创作就可以。要说《浪潮》最大的亮点,何念认为是“感人”,这部舞台剧旨在引起观众反思,让大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而加入“水舞台”的特别设计,也是为了和剧名“浪潮”呼应,把水作为舞台元素,既具有浪漫主义,也与故事走向贴合,希望给观众带来诗一样的氛围。
创作如此体量的舞台剧,要将五个支线故事融为一体,还要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架构出灵魂相聚的新故事,《浪潮》的年轻编剧们做了勇敢的尝试。
《浪潮》剧照
以90后总编剧韩丹妮为首,肖诗瑶(总编剧)、潘雨昕(编剧)、宋文琪(编剧)在内的全女性团队,这次挑起了剧本创作的大梁。
韩丹妮告诉观察者网,《浪潮》这一主题的筹备有两到三年,但她们真正参与创作是去年11月,从去年冬天一直到今年5月,剧本不断被打磨,直到今年春节前都在找剧本方向,不停推翻重来。历经七到八稿,才最终确定了五烈士灵魂相聚的大结构,体现浪漫主义、虚实结合。
据韩丹妮介绍,创作期间,编剧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史实中挖掘五位烈士的形象,以找到他们内心挣扎的点。
《浪潮》剧照
提到印象最深的情节,韩丹妮特别举例,主创们借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冯铿,将女性话题“大说特说了一番”。
在这场戏中,冯铿的姐姐、冯铿帮助的少女和失足女性,在相互鼓励下,从黑暗中看到了光亮,她们叩问旧社会的性别偏见,她们努力冲破家庭和社会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她们的故事凄凉又勇敢,令人叹惋。
有意思的是,韩丹妮观察到,冯铿这场戏联排时,女性观众都感触很深,在表演没有声光电配合的情况下,女观众依然感动到落泪。但男性观众看到的更多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技巧很好”,却“get不到”情感点,韩丹妮笑称,这就是“男女之间天然的屏障”。
观察者网发现,试演当天,冯铿的这场戏,是大幕拉上后掌声最长的一次,不少观众都在演出时默默拭泪。
其实,弘扬“左联五烈士”革命精神的舞台剧《浪潮》,不仅用情绪感染了观众,也帮不少年轻观众补了一课,传递了信仰的力量。
1928至1929年间,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而在该运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弱点,也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视。
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被称为“左联五烈士”的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唯一非“左联成员”)、冯铿、殷夫,生前在从事实际革命斗争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学活动,以各自不同的斗争经历和亲身感受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孩儿塔》 (殷夫),《湖南善后问题》(李求实),《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妇女运动的我见》(冯铿)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
他们作为“革命文学”的代表,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支新锐力量,为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1年2月7日,他们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国内关注精选: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地到访“红色圣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我们从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
中共中央于2021年3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情况。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8月4日下午4时许,一则消息在海宁人的朋友圈迅速扩散。 正当人们在为一睹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潮水欢欣雀跃时,一个后浪将潮水推高,形成几米高的浪墙突然扑向围观群众! 据浙江在线6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