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傅莹出席地中海对话论坛 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1月30日,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主任委员傅莹应意大利外长阿尔法诺邀请,出席第三届地中海对话论坛,并发表题为《构建共同体,分享而不是分裂》的主旨演讲,介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傅莹说,在冷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中,带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源自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进入快车道,全球经济在过去25年增长了3倍多,可谓前所未有,更多的人摆脱贫困。没有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世界财富如此快速的扩大是很难实现的。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抓住了机遇,中国的成就最为突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过艰苦的改革和开放,通过人民的勤奋努力,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全球化也因其一些弊端而受到诟病。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财富缩水,贸易下降,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多。但是不可能走回头路了。在我们看来,问题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一些做法和管理出现问题。全球治理没有跟上,旧的秩序和体系无法充分应对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全球性挑战。这些年,各国对完善全球治理的共识不断增强,并且开始行动起来,比如创建20国集团,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订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缔结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但这些还不够。我们需要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和分配,要创新思维,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秩序和机制。
傅莹说,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十九大,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未来国内建设的任务和党和国家的聚焦点不再只是经济增长,而且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不可能在真空中追求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总体和平的外部环境,需要能与世界各国更加广泛地合作。为此,党的十九大主张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治理上,中国希望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中国南部发达的临海省份通过海路与全球市场相连,正带来下一波增长的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陆路通达欧洲。“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独特的优势,利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技术和资金,为便利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做出贡献,带动新的增长。“一带一路”已开始显现效果。意大利也是最早参与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签署了议定书,双方都鼓励企业界抓住时机。
对全球化在其他领域带来的结果,人们看法不尽相同。现在大家差不多都认识到了,20多年来,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改造世界的做法效果不佳,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更多新的问题被制造出来。至今遗留的许多负面效应仍在影响着一些国家,人民流离失所,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尊重差异、勿强加于人是多么重要。
傅莹说,在国际安全治理方面合作滞后的一个原因是存在结构性障碍。美国作为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冷战后并未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安全框架,而是将世界安全依托于美国领导在军事同盟体系。然而,该体系秉持排他性安全原则,有时甚至不惜以非成员国的不安全为代价。例如,在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议问题上,美国强调盟友的利益,不愿承认中国这样的非盟友的安全利益。朝鲜半岛是一个更为不幸的案例,朝鲜战争之后美军没有撤出半岛,形成长期军事对峙。美朝极不互信,任何双边或者多边外交谈判达成的协议都得不到全面执行。美国强调自身和同盟的安全,连年向朝鲜施加强大军事压力,主张加大制裁而未能认真谈判;而朝鲜为了终极自保,不惜威胁地区安全,不断试核射导,导致相互刺激、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核不扩散体系的严肃性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正目睹半岛日趋严峻的局势。
国内关注精选:
【编前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向世界讲述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深刻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