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全军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全部吸上自制氧
中国军网11月7日报道 近日,军网记者从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获悉,目前全军驻地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全部吸上自制氧,我军高原官兵吸氧基本实现由依靠山下送氧到高原哨所自制氧的历史性变化。
该局领导告诉记者,平时供氧,驻地海拔4000米以上部队氧气可直通单兵床头,驻地海拔3000米至4000米部队实现成建制集中保障;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供氧,机动和基地保障一体衔接,部队急进高原预置储氧和应急保障综合配套;保障模式由局部定点转变为全域覆盖,制氧方式由零星间歇转变为足量持续,供氧对象由部分一线官兵转变为全体高原部队;战时供氧,按照全程伴随、立体成链模式组织实施;推动“救命氧”向“打仗氧”转变。
解放军建设的高原氧舱
制供氧建设事关高原官兵平时保健用氧、战时医疗用氧。2013年至2016年,上级对驻海拔3000米以上部队组织实施制供氧工程建设,涵盖青藏、帕米尔高原200余万平方公里地域。军委首长多次带工作组赴高原一线调研用氧诉求,军委后勤保障部领导全程指挥督导建设。解放军总医院等7个单位近百名专家,在不同海拔梯次高度设立6个研究基地和实验室,构建“现场-实验室-临床”三结合模式,颁布实施《高原部队官兵吸氧标准》国家军用标准,高原官兵用氧步入科学化标准化时代。
他们坚持“建、管、用、修、训”配套建设,安装170多套制氧站、高压氧舱,配发12辆高原制氧车,补充4800多台小型制氧机,军地设立12个联合维修点,技术人员分管共用、配件耗材合储通用、维修保障一体联动,军民融合消除部队后顾之忧;制定《军队高原制供氧设备管理规定》和《高原部队制氧站油料补助标准》,解决高原哨所制氧机油料、业务补助经费、维修保障等问题,确保哨所供氧“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久”。
据悉,全军驻地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吸氧已纳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少吸氧1小时,实现“保健氧疗”;驻地海拔3000米至4000米哨所,制氧装置配备到所有基层点位,官兵遇有症状可随时吸氧,实现“应急氧疗”。
解放军报去年8月曾经报道,那曲军分区推动“吸氧工程”,为驻地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双湖县人武部实现了不间断供氧,极大改善了驻地官兵的医疗条件和生活质量。本次全军驻地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普及自制氧,标志着解放军高原后勤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为执行特殊恶劣环境下的作战任务奠定了保障基础。
国内关注精选:
【文/观察者网 张轩豪】2月3日晚上在央视《军事报道》栏目在报道解放军某汽车运输团向喀喇昆仑边防一线驻训官兵运输新型特需会餐节日食品时,画面中出现了正在喀喇昆仑边防一线驻训的...
据央视@军事报道MilitaryReports 2月3日消息,为了让驻守喀喇昆仑山的边防一线官兵过一个欢乐、温馨的春节,新疆军区某汽车运输团官兵耗时5天时间,翻越雪山达坂,行程近1000多公里,把军委...
据@央视军事 10月3日消息,西藏墨脱边防一线执勤点大多在无人区,至今未通公路,是全军唯一一个完全依靠官兵徒步接力背运补给物资的边防部队。近日,陆军后勤部组织多家地方单位,使用...
调剂节日伙食 丰富官兵菜盘 我军新型特需会餐食品送往高原边防 解放军报讯(记者孙兴维 通讯员刘建辉、陆斌)为让驻守雪域高原的边防一线官兵过一个欢乐、祥和、温馨的春节,进一步改...
1月22日,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公安局“嘉黎公安”微信公众号通报称,1月22日,网传一则关于“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失踪成谜的视频,该局高度重视,已介入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通报。 王相军...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近年来,我军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已经普及到一线部队。随着“军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单位配发了新一代国产单兵数字化作战系统。 12月27日的央视13套《朝闻播报》...
赶在寒冬来临前,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运输车队千里机动将最后一批冬囤物资运抵边防,确保边防官兵安全过冬。 一大早 数百台运输车辆 满载上千吨过冬物资 从成都出发 沿千里川藏线 奔赴...
(观察者网讯)又是一年退伍季,西藏军区近日为军区陆航某旅的机械师举行了退伍仪式。在退伍仪式上,该陆航旅装备的直-20、直-10直升机首度亮相。 直-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10吨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