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内关注 财经投资 房产置业 旅游攻略 教育培训 汽车动态 娱乐播报 科技频道 美食 时尚 医疗 川南文化 情感助手 职场达人 自流井区 贡井区 大安区 沿滩区 高新区 荣县 富顺 国际要闻 本地热点

国内关注新闻: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

记者:蓝信 时间:2017-11-05 14:02  来源:
国际要闻】:街道变河流、地铁遭漫灌……暴雨致美纽约等地超40死
国际要闻】:美佛州新冠死亡率激增 葬礼排不开、遗体无处放
国际要闻】:阿富汗塔利班今或宣布新政府组成 美不愿放宽对其制裁
国际要闻】:1小时回家路花14小时!纽约乘客因暴雨被困列车上过夜
国际要闻】:5小时内,纽约市遭灌入相当于50000个奥运泳池的水量
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由自贡新闻网采编:...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庄严承诺正逐渐兑现——

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2014年开始,每年减贫率分别高达14.9%、20.6%、22.2%;

全国28个贫困县摘帽,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贫困县数量第一次净减少。

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他走村入户,风雪兼程,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乡亲们的心里,把群众心愿转化为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这一理念内涵在一次次调研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调研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精准扶贫”,强调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发生6.5级地震的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听取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而“谁来扶”,也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更加明确——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更加清晰。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这“四个切实”成为让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地的“路线图”。

找准“穷根”合力攻坚

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他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在“精准扶贫”提出约两年后,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一系列精准施策立竿见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的阐述,确立了精准扶贫的战略定位。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贫困群众不仅得到扶贫政策的支持,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悄然变化,发展能力得以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这四年,精准扶贫实现历史跨越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国内关注精选: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