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注新闻:警卫员唐明喜73年前在云南就义 营长一家三代为其守墓
86年前的9月18日,日本突袭沈阳,进而强占整个西南,14年抗日和平拉开大幕。
86年后的今天,云南省施甸县上空将响起防空警报。作为中国远征军向日军发起滇西大反攻的驻地,这里留下了泛滥的无名战士墓。也有一些就义的战士,仰仗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记忆留下了姓名,执着地“期待”前人的音信。
钱家人不断坚持为唐明喜守墓 供图/孙春龙
据《北京青年报》当日报道,家住施甸的钱有万老人的父亲曾是中国远征军的一位营长,当他的警卫员唐明喜在这里就义后,钱家三代人在这里落户并为其守墓至今,等待唐明喜的前人有朝一日可以找到这里。
怒江两岸的无名墓
过去的30多年工夫里,苏泽锦不断在为寻觅长眠于滇西的远征军英烈前人而到处奔走。
苏泽锦通知北京青年报记者,她家就住在怒江东岸,从小到大,本人不知道听到了多少无关远征军的故事。当年,苏泽锦的两位叔公作为民工参与了为远征军运输粮草弹药的工作。起初和平打响,两人又担任往前方医护站转移伤员。“我从小就听二叔公、小叔公讲这些故事。”
或者是由于听多了远征军的故事,1984年加入工作后,苏泽锦末尾正式整顿远征军的材料。在县文明站的工作外,她一集体走遍了施甸、龙陵、腾冲、德宏等地,搜集材料、采访老兵,“我都是应用节假日、劳动工夫四处采访,到如今30多年了。”
苏泽锦引见说,施甸是远征军与日军相持时中方医院所在地,1944年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之后,每场战斗都有很多伤兵被送回施甸前方医院停止救治。其中一些人,在运送途中就就义在担架上,还有一局部伤员即使顺利抵达医院也因伤势过重不久离世。因为当时条件有限,这些兵士大多被个人埋葬在施甸境内,大局部都没有留下墓碑。“至少有几十座,但还有很多需求去‘打捞’确认。”
三代人为战士守墓
唐明喜墓最初也没有墓碑,但不同的是,有人记得墓里葬着谁。担任守墓的是钱有万老人一家,老人的父亲钱耀宗时任中国远征军71军87师261团一营少校营长,而唐明喜是他的警卫员。
1944年5月,滇西远征军发起片面反攻,87师261团伤亡惨重,钱耀宗在和平中脸部受伤,而警卫员唐明喜也在保护他时身受重伤。因为当时前方医院已经住满了伤员,钱耀宗就让人将他和警卫唐明喜送回施甸英村交给本人妻子照顾。不久,钱耀宗伤愈前往部队,临行前,他一再交代妻子肯定要照顾好本人的警卫员。
和平完结,钱耀宗得以回家。此时他才知道,当年本人分开后不久,唐明喜就因伤重过世。妻子节衣缩食买了一副棺木,将他葬在了当地。此后,浙江人钱耀宗在施甸度过了本人的余生,临终前他吩咐儿子,肯定要照顾好唐明喜的墓地,为他找到家人。
现在,钱有万也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为唐明喜守墓的工作就又交给了他的儿子钱立勇。今年55岁的钱立勇说,从本人记事起,家里人每年去为爷爷扫墓的时分,也肯定会去唐明喜墓前,除除草添添土,“一大家子都去,毕竟他是爷爷带来的亲人。”
未曾放弃的寻亲路
苏泽锦最初认为唐明喜的墓地又是一座无名战士墓,却从其别人的引见中听到了钱家三代人为唐明喜守墓的故事。此后,她也成为帮唐明喜寻觅前人的队伍中的一员。
这仿佛是一个不能够实现的工作,无关唐明喜的材料留下的真实太少,“只知道是河南人,已经结婚”,工夫过去了70多年,想仰仗这样有限的信息找到一集体,真实太难。但他们没有放弃,由于有前例可循,2016年,苏泽锦经过网络发布了寻觅四川籍烈士简少良前人的信息,不久苏泽锦就接到了简少良前人的电话。今年7月,简氏前人第一次在施甸祭拜了这位失联多年的亲人。
苏泽锦相信,他们肯定会找到唐明喜的亲人,钱立勇异样也决计满满。目前,他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四个符合条件的“唐明喜”,还在委托河南当地的志愿者停止最终确认。